手足口病

在香港,夏天和初秋時分是腸病毒的發病高峰期,大家常常聽到在幼稚園爆發的手足口病就是由腸病毒引致。腸病毒主要由四大類病毒組成:腸病毒、伊科病毒、柯薩奇病毒和小兒麻痺病毒,可引致多種疾病,比較輕微和常見的包括手足口病和紅眼症,但亦可引起較嚴重的疾病,例如肌肉麻痺、心肌炎、無菌性腦膜炎等。手足口病最易在幼兒聚集的地方爆發,但通常情況輕微,做好預防功夫就不用過分擔心。

 

解構手足口病
病毒 家長熟悉的手足口病可由多種腸病毒引致,最常見的是柯薩奇病

毒(甲型)和EV71 型腸病毒

高危一族 主要發生在5 歲以下的幼童身上。由於孩子在幼兒園經常聚集一

起,遊戲時會抱作一團,傳染性頗高的手足口病便很容易爆發。

不過,任何年紀的人都有機會染上此病

病徵 潛伏期為3 至7 日。病發初期有如感冒,小朋友會持續發燒4 至

5 日,並可能有喉嚨痛。之後手掌、腳掌與臀部會出現水泡,或

不痛不癢的紅疹,口腔內會有些潰爛。7 至10 日內水泡與紅疹會

漸漸消退,自然痊癒

傳染性 當幼童直接接觸患者的排泄物、飛沫、鼻涕等,便有機會被傳染。

患者的水泡若穿破了,流出來的液體都可傳播病毒。病發起計的

一星期內,病毒的傳染力最強,但糞便可能延至數星期後仍帶病

毒。一般而言,染上腸病毒的孩子在水泡消退後便可以上學,但

若染上EV71 腸病毒,一般要待水泡消退後兩周才能上學。不過,

想確定孩子是否真正痊癒,應該請教兒科專科醫生

 

照顧患病兒童

手足口病由病毒引起,並無藥物可醫治,但父母仍應帶孩子就診。一方面讓醫生肯定孩子所患何病,以及防範併發症;另一方面可針對病徵醫治,例如服用退燒止痛藥,減輕孩子不適。此外,口腔潰爛會影響食慾,父母可以給孩子吃較潤滑的食物,例如鮮奶、水果,避免較酸或刺激的食物。

 

預防感染

  • 保持空氣流通
  • 咳嗽或打噴嚏時應掩蓋口鼻
  • 飯前、如廁後、處理過嬰孩的尿片或其他穢物後,應徹底洗手
  • 小朋友的玩具或用具應清洗乾淨,最好每日用1:99 漂白水清理。若沾上嘔吐物,便用1:49 漂白水清洗
  • 患病後應留在家中直至退燒,待口、手腳的潰瘍和水泡結痂後才回校上課
  • 減少到人多擠迫的地方
  • 患病應要就醫
  • 如有疑問,應該請教兒科專科醫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