冠心病

心臟病是香港第2 號殺手病,因此疾病而死亡者約佔2010 年總死亡人數的15.5%。近年冠心病的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,20 多歲的年輕人患有此病並不稀奇。不過大部分患者往往由於沒察覺出身體有異樣,而忽略了患病的可能性。

 

在各種心臟病當中,冠心病是引致心臟病死亡的主因。急性冠心病患者會出現心絞痛的病徵。不過有一點要注意,心絞痛其實並不是痛的感覺,而是一種壓迫感,令患者感到胸口像被石塊壓迫着,胸口亦可能會有灼傷或沉重的感覺。這種病徵可能會擴散至肩膊、頸部或手臂,導致輕微至嚴重程度的痛楚。此外,患者亦可能同時出現呼吸困難、暈眩、冒汗、噁心、心跳加速等病徵。心絞痛如果在運動或緊張時發作,且稍作休息便能夠紓緩的話,就屬於穩定型心絞痛。但如果心絞痛屬於不穩定型,症狀會比較嚴重,發作時間亦難以預測,便會更加危險。冠心病可引發多種併發症,例如心肌梗塞、心力衰竭和心律不齊。

 

誰人較易患上冠心病?

醫學界現時已知道一些危險因素可導致冠心病,這些因素有些是無可避免的,而有些則是可以治療的。

 

可避免的危險因素 可治療的危險因素
老化: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會隨着年齡增長而續漸下降

性別:有研究指出50 歲以下的男士死於冠心病者,比同年齡的婦女高3 至5 倍;但女性50 歲或絕經之後,性別間的差異便會縮小

•遺傳:如父母、兄弟或姊妹曾患心臟病或中風,

你患上冠心病的機會比較高

種族差異:歐美國家的人比香港人患病的風險高

社會背景:生活繁忙、精神緊張都會增加心臟負荷

•吸煙

•中央肥胖

•糖尿病

•高血壓

•高血脂

•缺乏運動

•精神緊張

•飲食習慣不良

 

如何檢查和診斷冠心病?

高危人士及出現懷疑病徵的人應向家庭醫生求診,醫生會進行臨床評估,了解病史及進行量血壓、驗血、驗尿糖、驗尿蛋白等臨床檢查,如有需要會安排心電圖、運動心電圖、心臟超聲波、磁力共振掃描、電腦掃描、心導管及冠狀動脈造影等更深入的檢查。

 

冠心病的治療方法

治療一般分為藥物治療、介入導管治療及心臟手術治療。但所有治療都必須配合良好的生活習慣、健康飲食及運動,並要求患者有效控制血壓、血糖、血脂和保持理想體重。

 

藥物:常用藥物包括亞士匹靈和氯格雷。亞士匹靈是舊一代的抗血小板藥,可預防心血管病及中風,長期服用可減低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及死亡率,其主要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、胃痛、消化不良、胃潰瘍、胃出血。氯格雷是較新型的抗血小板藥,適用於曾患有冠心病、缺血性中風及足部血管阻塞病的患者,其對腸胃影響較溫和,較少出現胃潰瘍等情況,亦可與亞士匹靈合用。

 

介入導管治療:此治療即俗稱「通波仔」的治療,可將收窄的血管擴張,增加心臟功能,令心絞痛減少。

 

心臟手術:俗稱「搭橋」手術,利用從患者身體其他部分摘取的血管接駁成「橋樑」,讓血流繞過阻塞部位,由主動脈經橋樑帶到受損的心肌。

 

怎樣預防冠心病?

  • 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,不吸煙(如有吸煙習慣,請立即戒煙),每天做30 分鐘中等强度的運動,保持心境開朗,這樣有助減低心臟血管被破壞的機會。
  • 堅守「三低一高」的健康飲食習慣(「三低」指低脂、低糖、低鹽;「一高」指高纖維),配合運動,保持理想體重(體重指標BMI 應維持在18.5 至24 之間,體重指標= 體重(公斤)÷ 身高(米)2)。
  • 高膽固醇和高血脂患者應通過飲食調節、運動和藥物協助降低膽固醇和血脂水平。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應依從醫生指示服用降血壓藥和血糖藥。
  • 冠心病的危險性在於毫無先兆,患者可在短時間內失去寶貴性命,所以大家應及早預防。倘若持續感到胸口痛,應盡早求診,以便及早找出原因和接受適當的醫治。